新聞動態
行業動態
10月19-21日,石斛行業每年一屆盛會第七屆中國石斛產業發展論壇在霍山縣召開。來自全國15省市500余名石斛屆代表參加了論壇,大會就行業轉型遇到的問題,業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和論證。
石斛,蘭科植物之一,主要分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,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,我國大部分分布于西南、華南、臺灣等地。全世界現有石斛1400余種,我國有81個品種。根據石斛所含成分,我國石斛分多糖類和石斛堿兩類。以霍山石斛、鐵皮石斛、紫皮石斛為代表的品種,因石斛多糖含量高,經濟價值高,基本被作為保健品和藥品。而其它石斛品種多含石斛堿,微苦,普遍被用著藥品原料。由于過去人工種植技術不成熟,主要依賴采集野生石斛,導致資源瀕臨滅絕,被列入世界瀕危植物保護目錄。
我國鐵皮石斛人工種植起于70年代,到90年代組培技術獲得突破,90年代末人工種植取得成功。2007年首屆中國石斛產業發展論壇在云南德宏召開,2008年以后進入快速發展時期。石斛產業發展論壇發起于云南,通過七屆論壇推動,云南、浙江、廣西、廣東、福建、四川、貴州等省市石斛人工種植發展迅速。鐵皮石斛、紫皮石斛種植已超過7萬畝,帶動了10余縣市上百萬人致富,尤其是云南發展最為典型。種植石斛成為當地農民最喜愛的致富項目,被農民稱為“黃金產業”。
本屆論壇由中國中藥協會與霍山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,論壇邀請了長期從事石斛研究,我國著名的順慶生、張治國、張明、羅建平、段俊、魏剛、鄭世俊等20多位教授參加。有來自全國10多省份的石斛企業代表、產地相關部門產業負責人500余人參會。論壇圍繞霍山石斛的發展歷史、產業現狀,并就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對策分析。論壇對全國石斛產業發展的形勢進行科學客觀分析,對產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,并就如何保持石斛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。大會還邀請了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的名中醫,就石斛在中醫臨床眾的應用實例進行分析,講解石斛的功效。
“養生食材”、“立足本地大眾消費”、“打造有機石斛,建立與消費者信任體系”等產業指導性意見成為論壇的核心亮點。倡導行業進行種源保護,并號召行業進行石斛生態補償行動受到與會人員關注。通過論壇了解到,目前全國各類人工種植各類石斛總面積為12.56萬畝,其中鐵皮石斛6萬畝,紫皮石斛1萬畝,兜唇、流蘇等水草石斛2萬畝,金釵石斛約3萬畝,而最名貴的霍山石斛還僅有2000畝。據大會分析,如果按照養生蔬菜的理念經營石斛,我國石斛總需求量接近200萬畝。由于野生石斛資源稀缺,過去人工種植技術不成熟,象霍山石斛、鐵皮石斛、紫皮石斛等名貴石斛品種,連大多數名中醫都無緣一見。目前人工種植時間才10年左右,大多數國人還不了解石斛,或者聽說而沒有見過石斛,可見石斛產業潛力巨大。
作為石斛稀有品種,霍山石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(即1700年前),《名醫別錄》一書中有記載,這本書記載有很多名醫應用石斛的經驗。書中所述“石斛生于六安山谷水旁石上……”它所指的并非霍山石斛一種,而且還包含鐵皮石斛、細莖石斛、重唇石斛等,但到1400年后的清代乾隆時期,即250年前的趙學敏、趙學楷二人所著的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和《百草鏡》二書中特別對霍山石斛作了詳盡的描述。他們是先將這種植物稱之謂“霍石斛”并從形態上描述為“米斛”。同時從植物形態、生長環境、內在物質、藥材加工、以及發現偽品及霍山石斛藥物應用,均作了詳細的描繪。而且他的描述與《名醫別錄》生態描述完全一致。這是自然規律和現實的存在。這是在我國任何古籍中對此詳盡的描述是絕無僅有的一例。
霍山石斛是我省地理標志產品,目前國內許多藥材市場出售的石斛,都標注的是霍山石斛,可見霍山石斛的名氣之大。然后,據一位專家介紹,從解放到現在,正宗的霍山石斛產量不會超過200斤。霍山石斛種植需要3-4年,每畝產鮮品20公斤,制作干品約5公斤左右,而每畝投入需要20萬左右。高成本投入、周期長,產量低、技術要求高是霍山石斛之所以如此昂貴的主要原因。如果能突破在石頭仿野生種植霍山石斛,不要說7萬一公斤,我覺得應該賣20萬一公斤,甚至更高都不過分。這一說法也得到霍山石斛協會的認可。經過霍山縣委縣政府幾十年的保護和大力扶持,霍山石斛終于得以“起死回生”,并逐漸發展壯大,真正的霍山石斛有望在最近幾年投放市場。
今年年初,云南、浙江鐵皮石斛價格出現波動,一度引起業界高度關注。投資商和種植戶出現觀望態度,石斛組培育苗因為發展過快,投機性投資明顯,育苗企業剛剛投產便遭受重創,約有一半組培育苗企業,不得不黯然神傷,無奈的退出市場。這對產業健康發展無疑是一件好事,促使石斛產業更加理性和科學發展,楊明志主任介紹說。通過這次論壇,讓業界清楚的看到,當前石斛產業的趨勢和存在的問題,業界今后該如何走,才能確保這一優勢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今年打出的《霍山宣言》,經石斛專委會理事會充分討論,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議,都建議以更加嚴格和高標準來規范產業,通過宣言向業界發出最清晰導向要求。作為每年大會議題之一的論壇宣言,都關注當前最迫切的行業問題,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發出引導式倡議。今年的《霍山宣言》將發展有機石斛、建立質量信任體系,種源保護,生態補償行動,立足本地消費服務大眾健康等問題都得動與會人員共識。幾百名參會人員,包括專家教授、產地官員、企業代表、種植戶都認真的簽上自己的名字,承諾遵守執行。
今年是七屆石斛論壇中最節儉的一次,會議期間取消了桌餐、宴會,全部改用自助餐,而且按照酒店最低標準備餐,確保不浪費,不亂花一分錢,組委會負責人楊明志介紹說。不僅就餐如此,會場布置無鮮花,不擺盆景,不戴胸花。集體合影也只要電子照片,不洗印紙質照片。有些參會企業代表覺得有點不習慣,可都覺得很好,大家都支持節儉辦會。
據霍山縣有關人員介紹,為抓好霍山石斛產業,縣里專門成立了霍山石斛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,先后出臺了《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決定》、《霍山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》和《關于進一步加快霍山石斛產業化發展的意見》等一系列政策。設立現代農業發展獎補資金,重點對基地建設、龍頭培育、品牌認證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、產品推介、科技培訓推廣等實行以獎代補,扶持石斛產業化發展。截至2013年底,全縣石斛基地面積已達2000多畝,種植農戶200多戶,年組培種苗200萬多瓶1億多株。全縣已有10多家縣外企業落戶霍山,這些企業的到來帶動了基地的擴大和農戶加入,帶來了科研專家和市場營銷新思路,為霍山石斛建立了集組培、基地、科研、加工、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。縣里還組織專家對野生石斛資源進行普查和種源收集,并探索霍山石斛回歸自然的仿野生栽培,這些都取得成功,為產業化發展打下基礎。根據霍山縣石斛產業規劃,到2015年基地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,建立石斛深加工企業1-2家;到2020年,基地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,霍山石斛產業成為霍山縣重點支柱產業。
本屆論壇不僅關注了霍山石斛的前世今生,對產業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。論壇還針對石斛產業當前轉型期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,并提出了對策。與會專家還講解了石斛在中醫應用中的實例,對一些不正確的宣傳和認識進行糾正。大會取得圓滿成功。
石斛,蘭科植物之一,主要分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,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,我國大部分分布于西南、華南、臺灣等地。全世界現有石斛1400余種,我國有81個品種。根據石斛所含成分,我國石斛分多糖類和石斛堿兩類。以霍山石斛、鐵皮石斛、紫皮石斛為代表的品種,因石斛多糖含量高,經濟價值高,基本被作為保健品和藥品。而其它石斛品種多含石斛堿,微苦,普遍被用著藥品原料。由于過去人工種植技術不成熟,主要依賴采集野生石斛,導致資源瀕臨滅絕,被列入世界瀕危植物保護目錄。
我國鐵皮石斛人工種植起于70年代,到90年代組培技術獲得突破,90年代末人工種植取得成功。2007年首屆中國石斛產業發展論壇在云南德宏召開,2008年以后進入快速發展時期。石斛產業發展論壇發起于云南,通過七屆論壇推動,云南、浙江、廣西、廣東、福建、四川、貴州等省市石斛人工種植發展迅速。鐵皮石斛、紫皮石斛種植已超過7萬畝,帶動了10余縣市上百萬人致富,尤其是云南發展最為典型。種植石斛成為當地農民最喜愛的致富項目,被農民稱為“黃金產業”。
本屆論壇由中國中藥協會與霍山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,論壇邀請了長期從事石斛研究,我國著名的順慶生、張治國、張明、羅建平、段俊、魏剛、鄭世俊等20多位教授參加。有來自全國10多省份的石斛企業代表、產地相關部門產業負責人500余人參會。論壇圍繞霍山石斛的發展歷史、產業現狀,并就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對策分析。論壇對全國石斛產業發展的形勢進行科學客觀分析,對產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,并就如何保持石斛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。大會還邀請了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的名中醫,就石斛在中醫臨床眾的應用實例進行分析,講解石斛的功效。
“養生食材”、“立足本地大眾消費”、“打造有機石斛,建立與消費者信任體系”等產業指導性意見成為論壇的核心亮點。倡導行業進行種源保護,并號召行業進行石斛生態補償行動受到與會人員關注。通過論壇了解到,目前全國各類人工種植各類石斛總面積為12.56萬畝,其中鐵皮石斛6萬畝,紫皮石斛1萬畝,兜唇、流蘇等水草石斛2萬畝,金釵石斛約3萬畝,而最名貴的霍山石斛還僅有2000畝。據大會分析,如果按照養生蔬菜的理念經營石斛,我國石斛總需求量接近200萬畝。由于野生石斛資源稀缺,過去人工種植技術不成熟,象霍山石斛、鐵皮石斛、紫皮石斛等名貴石斛品種,連大多數名中醫都無緣一見。目前人工種植時間才10年左右,大多數國人還不了解石斛,或者聽說而沒有見過石斛,可見石斛產業潛力巨大。
作為石斛稀有品種,霍山石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(即1700年前),《名醫別錄》一書中有記載,這本書記載有很多名醫應用石斛的經驗。書中所述“石斛生于六安山谷水旁石上……”它所指的并非霍山石斛一種,而且還包含鐵皮石斛、細莖石斛、重唇石斛等,但到1400年后的清代乾隆時期,即250年前的趙學敏、趙學楷二人所著的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和《百草鏡》二書中特別對霍山石斛作了詳盡的描述。他們是先將這種植物稱之謂“霍石斛”并從形態上描述為“米斛”。同時從植物形態、生長環境、內在物質、藥材加工、以及發現偽品及霍山石斛藥物應用,均作了詳細的描繪。而且他的描述與《名醫別錄》生態描述完全一致。這是自然規律和現實的存在。這是在我國任何古籍中對此詳盡的描述是絕無僅有的一例。
霍山石斛是我省地理標志產品,目前國內許多藥材市場出售的石斛,都標注的是霍山石斛,可見霍山石斛的名氣之大。然后,據一位專家介紹,從解放到現在,正宗的霍山石斛產量不會超過200斤。霍山石斛種植需要3-4年,每畝產鮮品20公斤,制作干品約5公斤左右,而每畝投入需要20萬左右。高成本投入、周期長,產量低、技術要求高是霍山石斛之所以如此昂貴的主要原因。如果能突破在石頭仿野生種植霍山石斛,不要說7萬一公斤,我覺得應該賣20萬一公斤,甚至更高都不過分。這一說法也得到霍山石斛協會的認可。經過霍山縣委縣政府幾十年的保護和大力扶持,霍山石斛終于得以“起死回生”,并逐漸發展壯大,真正的霍山石斛有望在最近幾年投放市場。
今年年初,云南、浙江鐵皮石斛價格出現波動,一度引起業界高度關注。投資商和種植戶出現觀望態度,石斛組培育苗因為發展過快,投機性投資明顯,育苗企業剛剛投產便遭受重創,約有一半組培育苗企業,不得不黯然神傷,無奈的退出市場。這對產業健康發展無疑是一件好事,促使石斛產業更加理性和科學發展,楊明志主任介紹說。通過這次論壇,讓業界清楚的看到,當前石斛產業的趨勢和存在的問題,業界今后該如何走,才能確保這一優勢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今年打出的《霍山宣言》,經石斛專委會理事會充分討論,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議,都建議以更加嚴格和高標準來規范產業,通過宣言向業界發出最清晰導向要求。作為每年大會議題之一的論壇宣言,都關注當前最迫切的行業問題,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發出引導式倡議。今年的《霍山宣言》將發展有機石斛、建立質量信任體系,種源保護,生態補償行動,立足本地消費服務大眾健康等問題都得動與會人員共識。幾百名參會人員,包括專家教授、產地官員、企業代表、種植戶都認真的簽上自己的名字,承諾遵守執行。
今年是七屆石斛論壇中最節儉的一次,會議期間取消了桌餐、宴會,全部改用自助餐,而且按照酒店最低標準備餐,確保不浪費,不亂花一分錢,組委會負責人楊明志介紹說。不僅就餐如此,會場布置無鮮花,不擺盆景,不戴胸花。集體合影也只要電子照片,不洗印紙質照片。有些參會企業代表覺得有點不習慣,可都覺得很好,大家都支持節儉辦會。
據霍山縣有關人員介紹,為抓好霍山石斛產業,縣里專門成立了霍山石斛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,先后出臺了《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決定》、《霍山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》和《關于進一步加快霍山石斛產業化發展的意見》等一系列政策。設立現代農業發展獎補資金,重點對基地建設、龍頭培育、品牌認證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、產品推介、科技培訓推廣等實行以獎代補,扶持石斛產業化發展。截至2013年底,全縣石斛基地面積已達2000多畝,種植農戶200多戶,年組培種苗200萬多瓶1億多株。全縣已有10多家縣外企業落戶霍山,這些企業的到來帶動了基地的擴大和農戶加入,帶來了科研專家和市場營銷新思路,為霍山石斛建立了集組培、基地、科研、加工、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。縣里還組織專家對野生石斛資源進行普查和種源收集,并探索霍山石斛回歸自然的仿野生栽培,這些都取得成功,為產業化發展打下基礎。根據霍山縣石斛產業規劃,到2015年基地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,建立石斛深加工企業1-2家;到2020年,基地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,霍山石斛產業成為霍山縣重點支柱產業。
本屆論壇不僅關注了霍山石斛的前世今生,對產業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。論壇還針對石斛產業當前轉型期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,并提出了對策。與會專家還講解了石斛在中醫應用中的實例,對一些不正確的宣傳和認識進行糾正。大會取得圓滿成功。